2007年4月23日星期一

脱口秀核心构造元素透视

上海大学影视学院 孙永超


 

苗棣在《脱口秀》一书的译者序中,将脱口秀定义为"一种以谈话为主的节目形式,一般不事先备稿,脱口而出"。单纯就"不事先备稿,脱口而出"的特点而言,我们的脱口秀节目并不少,尤其是广播节目。笔者就曾经在上海电台新闻频率与秦方小姐联合主持过一档叫做《文化走廊》的谈话节目,前后长达四年光景,我们主持节目的频率是上海的主打广播频率。我们主持节目的那段时间,美国总统克林顿也曾在同样的频率与上海市民对话。《文化走廊》被定义为"打开一扇窗,倾听一种声音,让一股清泉滋润心田"。周六下午四点开始的一个小时,我们会就一些文化热点话题,譬如本年度的春节晚会、刚刚获奖的奥斯卡影片、上海出版界的热点书籍乃至形象设计等话题,将相关嘉宾请进演播室,直播交流。嘉宾中包含很多上海文化界的知名人士,如文化名人、学者、专家、主管官员等,探讨的话题一般提前会有所准备,但除却开场白、结束语提前写好外,并无完整的稿件,节目的主体部分,都是脱口而出的,而且是完完全全的直播形式。这档节目曾名列上海广播收听率前十位,节目办得不算太坏。然而回想起来,这档节目与当年大陆大多数谈话节目具有着同样的缺陷,"谈"的多,"秀"的少,因而也就难免缺少几分趣味,与海外为大众所追捧的谈话秀差距甚大。

作为受众需求的脱口秀,除了采用谈话的形式外,在如下构成要素的选择上,更会体现出明确的特色来。

1、话题

话题的选择面对的是两个层面的问题。其一,谈话节目应该谈些什么才能引发受众的兴趣?其二,怎样的话题才能"秀"得起来?我们的很多谈话节目往往连这两个基本问题都没有理清楚,可以说是输在了起跑线上,难怪成不了大的气候。

那么,哪些话题适合"秀",又能为受众所倾心?我以为不妨尝试以下角度:娱乐性、衍生性、麻辣性及对抗性。

(1)衍生性。海外新闻频道乃至综合频道通常会在晚间安排新闻脱口秀节目,CNN著名的《拉里·金时间》(Larry king live)直播与ABC的《夜线》(nightline)皆如此。这些节目主要以时事话题,尤其是当下成为焦点的话题作为谈话的中心。譬如《夜线》,其前身就是1979年伊朗人质事件期间开播的《美国被扣人质节目》。当时资深记者科佩尔围绕美国人质事件,开出了系列晚间谈话节目,反响强烈,据说当时很多惊恐的美国人是在科佩尔的安抚下进入梦乡的。在由此演变而来的《夜线》中,科佩尔的个人魅力得以进一步施展,他的节目继续着对新闻焦点事件与人物的追综。这类谈话节目是属于脱口秀节目厚重、严肃的一类,其基本特点往往是围绕热点新闻事件,约请事件相关人等,以谈话形式,进行迅疾的、深层次的解读。新闻谈话节目往往依靠资讯本身的价值而受到受众的关注。港台综合、新闻频道类似的谈话节目相当多,以凤凰卫视为例,其中文台相当比重的节目与此类似,如《解码陈文茜》、《新闻怪客赵少康》、《小莉看世界》等都是如此。

所谓关联性话题,其中的一部分可以当成是常规新闻节目的衍生品,在常规新闻事件将受众的胃口吊起之后,新闻秀再进行具有深度的、个性化色彩十足的全新解读。这类节目的卖点,与资讯本身有着很大关系,也即是看解读者是否能抛出进一步的、未曾见闻的新讯息。与此同时,作为讯息核心解读者的主持人自身的魅力更为关键。像《拉里·金直播》一类的节目,主持人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公信力的像征,人们与这类节目接触,关注的不仅仅是新闻本身,更包括这个国家最具知性的主持人怎么将有关这一事件的不同见解呈现给他们。

晚间新闻秀节目,基本上是对于新闻事件的事后解读,或者说是对于已发生事件的梳理。还有一类谈话秀,是与新闻事件共生的,也就是对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的共时性解读。这种谈话秀的时间往往不固定,只在发生重大新闻事件时才推出,伊拉克战争期间央视中文国际频道的被关注,就与采用这种形式有关。不过,稍显遗憾的是,当时央视的战争评论员在见解上往往不甚高明,有些自说自话的嫌疑。虽然如此,这种关联性的、即时性的解读,还是使众多曾经只能接受完成式新闻的大陆受众感受到了参予、见证新闻事件的快感。

(2)麻辣性。所谓麻辣性是指谈话话题以刺激、争议为重点。台湾的脱口秀主持人利菁将麻辣作为自己的招牌,她主持的一系列节目泼辣、大胆,她的问题常常令一些嘉宾难以招架。《红色风暴》访谈中她专访有话题女王之称的严淑明,头一个问题就很辣手:"你觉得自己红不红?"另一集中有关艺人蔡头的访谈,更是直指对方的短处:"在你那个年代,这样的长相真的有人做艺人吗?"这一类以明星、名人访谈为核心的脱口秀,也是大陆电视节目中常见的类型。但我们的选题角度往往比较单一,相当比重的属很难做出新意的"歌德"类型,也就是把节目做成嘉宾炫耀个人荣光的舞台。这种操作很方便,一般嘉宾自己会准备材料,主持人顺着嘉宾的思路问问题就可以了。节目下来,嘉宾收获的可能是吹嘘的机会,主持人收获的可能是份量大小不等的红包,可谓皆大欢喜,唯独苦了受众,平白无故要给人家捧臭脚。

麻辣性在新闻脱口秀的体现则是对于争议性话题的关注。近年来,伴随资讯通路的多样化,人们获取重量级资讯的难度大为降低。新闻秀节目曾经具有的强大深度资讯色彩开始减弱。一些纵论新闻事件的节目,包括我们上文提到的《夜线》、《拉里·金直播》的影响力大不如前。另类新闻谈话秀开始异军突起,有代表性的就是FOX新闻台的一系列轰动的新闻谈话秀。FOX新闻台的新闻脱口秀包括访谈与辩论类栏目共有11个,占总栏目数的42.30%,是其节目的主体。其中收视率最高的节目《欧瑞利因素》(The O'Reilly Factor)平均收视观众190万,超过CNN王牌节目《拉里·金直播》,成为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频道黄金时段最叫座的栏目。该节目的选题更为关注争议性,如总统丑闻、女实习生失踪案、警察施暴、性教育、减税、电视上泛滥的性和暴力、死刑与人权问题等,约请的嘉宾也不一定都是受尊重的名流。欧瑞利考虑的核心因素就是其是否当红,是否足够吸引观众的眼球。

(3)娱乐性。话题的娱乐性并不一定就是只谈些风花雪月的轻松话题,像我们常见的娱乐谈话节目,仅仅将谈话的范围限定在娱乐界的男欢女爱,未必就能给我们带来快乐。我们所谓的娱乐性,既要从那些原本快乐的主题中挖掘出更多的快乐,也要从那些看起来冰冷无趣的事件中分离出笑料来。大卫·莱特曼将脱口秀的搞笑功能发展到了极至,莱特曼的脱口秀以嘲弄和戏谑为特征,斯克特形容他"有点像个半疯半傻的孩子,随时准备对任何事情开玩笑"。他的《大卫·莱特曼今夜秀》是美国深夜电视的传奇节目,而他"炙热的智慧和讽刺一切的风格也代表了当今美国大众文化的一部分"。他常常在节目中无所顾忌地开大人物的玩笑,2002年1月,莱特曼在节目中揶揄被咸酥饼干噎晕、头部摔伤的美国总统布什:"这可不是小事,他的额头划破了,脸颊也有瘀伤。当年希拉里发起脾气来,也没把克林顿打成这样"。大卫的玩笑,可能会扫大人物的颜面,但却给凡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快乐。莱特曼几乎将演播室变成了电子教堂,他开玩笑说自己是电视里最有权势的人,事实上他的影响力也的确无法忽视。那些原本对莱特曼的玩笑有戒心的人,最终还是低下他们高傲的头,和莱特曼一起玩笑,也和平民一起玩笑。

台湾中天的《康熙来了》有几分类似莱特曼的效力。节目中的嘉宾不乏政界名流,但不管是谁,在脱口秀营造的快乐世界、轻松世界里,都需要脱下道貌岸然的伪装,即使内心惊惧,也要配合主持人一同上演一出快乐之舞。不管现实的世界中,权力是如何的张牙舞爪,平民是如何的忍气吞声,至少在脱口秀的这一刻,他们不必再奴颜婢膝,优秀的脱口秀为平民营造了属于他们的既虚幻又真实的快乐时光。

(4)对抗性。脱口秀的嘉宾往往不止一位,而且嘉宾的谈话也不仅只局限于与主持人对谈,也包括彼此间的你来我往。相互间观点一致,可以互相补充,对谈话也有益。倘若彼此观点迥异,引发争议,更可以使脱口秀产生戏剧化的张力。一些脱口秀节目在话题的选择上,会着意安排些容易引发角色不同嘉宾争议的话题,在争议中将谈话层层推进,并在交锋中创造兴趣点。

利菁的一档《麻辣天后宫》节目,曾以"本土艺人VS ABC艺人"为主题,让ABC(AMERICA BORN CHINESE)点评本土艺人的穿着品位,探讨所谓"土"与"洋"的问题。两拨艺人你一言我一语,相互调侃、讥讽,外加一些娱乐性、表演性元素的加入,煞是好看。台湾的一些新闻节目,如TVBS新闻频道的新闻谈话节目,会将政见完全对立的知名人士请进演播室,各自阐述对于有争议新闻事件的看法。有意思的是,台湾现实中原本纷争激烈、甚至为政见的不同会出拳相向的政客们,在演播室倒是很彬彬有礼,虽然在见解上可能不认同对方,但在表述上却体现了充分的尊重。脱口秀所营造的谈话场,重要的不仅仅是谈话的内容,更包括"秀"的方式,要"秀"得精彩、"秀"得得体。

很多事情并不存在明确的是非曲直。对于对抗性话题的脱口秀,重要的很可能不在于所谓的明辨是非,也不在于谁一定要压倒谁,重要的更在于变论的过程。如果将对抗性话题演变成相互的争吵,脱口秀变成演武场,脱口秀的趣味性荡然无存,那实在是策划者的失败。凤凰卫视的一档《一席一虎谈》,主持人胡一虎的驾驭能力虽然不低,只是,争辩的双方彼此的脸常常是绷紧的,简直成了文革味道十足的文革大辩论。某一期,某位受邀担任嘉宾的大陆大导在与人争辩"新五岳"之必要性时,抱着膀,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式,连"你说的简直是屁话"一类的市井语都用上了。至于上海SMG2006推出的《碰撞》更是等而下之,常常观点相左的两位嘉宾,从头到尾如同斗鸡相搏,主持人多数时候只是在做些空洞的总结,这样的节目对受众的神经实在是一种摧残。

2、主持人

谈话节目是真正意义上的主持人的节目,其风格与成败取决于主持人个人的风格与魅力,主持人就是这个节目的标志,也是这档节目的灵魂。美国相当多的谈话节目是以主持人名字来命名的,我们上文提到的几档美国著名谈话节目大多如此,台湾的同类节目也有类似的痕迹,如吴宗宪的《JACKY SHOW》、蔡康永的《康永当家》等都是打的主持人牌。可以说,这类节目,成也主持人,败也主持人。东方卫视的《东方夜谭》,有一段时间据称企图以其他主持人取代普通话不够标准的刘仪伟,结果收视率立即下滑,无奈何,还得让刘仪伟"夜谭"下去。

一定意义上讲,主持人是脱口秀节目的关键。脱口秀节目策划,也应包含对于主持人的策划。以《康熙来了》为例,这档节目原本就是策划人詹仁雄为颇具书卷气的蔡康永夺身定做的。离了蔡康永这颗葱,还真是烹调不好《康熙来了》这盘菜。

脱口秀主持人大体类可以分为以沟通、学识见长的资讯脱口秀主持人及以演艺见长的综艺脱口秀主持人。资讯脱口秀的主持人,更为看重的还不是个人的容貌、仪表,而是学识、应变能力、从业经验、幽默感、权威感等综合能力。我们看美国的新闻脱口秀,相当多的主持人有着丰富的新闻及相关领域从业背景。专业背景保障其见解的力度与深度,而沟通等综合能力又使其易于为受众所认可。这样的人并不容易找寻。目前我们的资讯脱口秀主持人,大多是因为其所拥有的位置,或者说是因为某一个节目被关注,从而使主持人被关注,如央视的《东方时空》走红的主持人群,这其中的偶然性因素太大,并不能表明主持人的真正实力。仅仅将香港具大陆色彩的凤凰卫视与央视作比较,凤凰资讯脱口秀主持人李敖、赵少康、陈文茜们自身的功力远非央视白岩松、鲁健们所可比。白岩松们也是人物,但更大程度是他们的职位使其获得了空前的关注,更直接说,是电视成全了他们。他们的出色,在于他们比自己的同行更加伶牙俐齿、更加优秀,他们是中央电视台的人物。而李敖们在现实的空间中,原本就具备纵横捭阖的能量,他们是现实世界的能量型人物,因而被电视看重,并因此造就出了某一档热点节目,而他们也因为节目的被关注,获得更大的现实能量。我们所谓策划,当是发掘李敖们一类的以自身之实力,足以成就脱口秀节目的已功成名就的大师或成长中的大师,而并非将自己限定在那些挂着主持人名号的狭小范围内。

至于说综艺脱口秀,这类主持人的强项就应该是演艺,这是演艺学院毕业生的强项。不过仅仅将演艺类学院作为选材的目标,范围还是窄了些。那些在市场上摸爬滚打的江湖艺人,其临场能力、演艺能力可能比很多大牌演艺学院的毕业生更适合这一角色。当我们对演艺学院背景的主持人们银样蜡枪头的主持然人日益失望之时,也许,日益市场化的文化前沿,大陆的吴宗宪们正开始着他们最初的市场演练。

3、嘉宾与现场观众

一个人主演的独角戏型的脱口秀,有时也能出彩。如凤凰卫视的《李敖有话说》,的确有些看头,不过李敖这样的江湖人物堪称知识人中的怪杰,脱口秀中的异类,难以效仿。一个人的舞台,往往会孤寂,没有人与自己交锋,谈话者会欠缺谈话的由头与谈资。虽然某些时候是精彩的,但长此以往,难免会将自己掏空。即使是李敖的脱口秀,也常常在重复自己,看久了,往往有似曾相识之感,难免会疲劳。大陆电视靠独角戏脱口秀走红的当属刘仪伟,在《东方夜谭》的核心部分,刘仪伟围绕着八卦社会新闻说事,对于看惯了一本正经的脱口秀的大陆观众,这种简单的形式。也真有些新鲜感。脱口秀主持人的插科打诨,譬如讲个笑话或者找个话题说事,在多数脱口秀节目中主要用以热场及调节气氛,属于脱口秀中的餐前点心,充其量也就是冷盘,难以成为主打。靠一点小伎俩就迷糊住了电视的受众,只能说明我们的脱口秀节目还不够完善。

比较中国大陆与海外、中国台湾脱口秀节目,且不说内容,但就场面上而言,我们的节目就不太好看。奥普拉们的场面极其豪华,不仅嘉宾阵容庞大,现场观众也很具规模。主持人出场,随即引发观众狂呼,那激情,不输给世界杯中狂放的球迷。台湾脱口秀场面可能不及美国奢华,但阵容往往也是很可观的,尤其是强调娱乐性的脱口秀,嘉宾至少几人,多则十数人,而且往往都还有些知名度。一般而言,单一嘉宾的脱口秀,话题的局限性的可能会较大,场面会较为沉闷、单调,"秀"的气氛较难营造。而嘉宾的多元化,则可以使脱口秀起伏跌宕、高潮迭起,增强节目的节奏感与可看性。而且,时下的很多谈话秀节目,往往综合了其他的节目元素,如真人秀节目元素、综艺节目元素,多元的嘉宾构成,为多元的节目元素演绎提供了可能。至于说现场观众,其核心作用在于现场造势,营造一种或快乐或狂热的氛围,如同足球场上观战的球迷,赋予现场以洋溢的激情。有时,现场观众也会由旁观者演变为参与者,与主持、嘉宾互动,形成群体对谈,从而使谈话空间进一步延伸。

典型的嘉宾由名人、艺人、成为新闻热点的普通人以及对某一话题特别了解的专家所构成。有些嘉宾是难以替代的,譬如新闻事件当事人,如果节目是以该新闻事件为焦点的,那么当事人就是当然的嘉宾人选,即使其不擅言辞。多数情形,节目中约请的嘉宾本身也应该是谈话的高人,逗乐的行家,作秀的里手,而且最好要与节目有关联性。在西方,为谈话节目提供合格的嘉宾,几乎发展成为一个职业,业内有《广播电视对话报告》一类的书籍,收有嘉宾的小传,供节目制作人参考,而擅于言谈的嘉宾也藉此多了一条财路。

4、结构

对于多数的脱口秀而言,核心应该是落实在"秀"上,谈话(talk)则是"秀"的手段。对于"秀"场的营造,也应该在节目的构造上得以充分体现,尽可能以戏剧的构造要素组织谈话节目,注意发掘、创造兴奋点,努力营造冲突,并在其中创造节目的亮点。

我们将常见的脱口秀节目大体分为多板块组合式结构、单一线性结构两种情形。

(1、多板块组合式结构。多板块组合式结构是指脱口秀节目由若干板块构造出整体框架,板块之间可以彼此无关,也可能是相互关联的。我们此处探讨的是后一种情形。这种构造往往以某一话题作为谈话主线,在谈话推进过程中,以板块形式将表演、VCR、真人秀等多重形态结合其中。这是目前采用非常普遍的一种形式。

我们以台湾东风卫视吴淡如、天心主持的《桃色蛋白质》为例。我们作为样本的这期节目确立的谈话主题是"暗恋中的甜酸苦辣"。节目开场介绍四位嘉宾,两男两女,有无数次暗恋经验的艺人小钟、只暗恋过一次的中年人任爸、常常被暗恋的潘慧如、折过一千颗小星星送给暗恋对象的丁文琪。先由其中的一位,被吴谈如称为"古时候的人"的任爸谈自己的暗恋经验。主持人作简短总结,开始"桃色蛋白质男女大调查",介绍暗恋的五种类型。吴淡如有作家背景,这部分内容有些知识传授的味道,很适合她的身份。随即引出小钟等人的暗恋故事,主持人将之与暗恋的类型进行对位,一一调侃。跟进的板块是《吴姐姐讲故事》,吴淡如讲的是唐朝才子崔护的暗恋故事,故事讲完要求嘉宾来现场演绎,等于是现场即兴表演一出指定题目的小品。随即围绕这则故事进行简短的议论。最后收尾的板块叫做《男女相对论》,由场内观众和收看节目的观众就与暗恋有关的问题表态:容易暗恋别人的是男生还是女生?多板块、组合式构造的优势是明显的,节目形态元素多样化、谈话角度多元化,节目的看点也就相对容易创造。

(2)单一线性结构。单一线性构造基本上是围绕某一主题,或将话题充分展开,或将话题层层开掘,梯次深入,直至导入高潮。节目基本不明确区分板块,主持人的交谈对象固定,嘉宾人数较少。脱口秀进行中也会加入其他形态元素,但与谈话结合较紧,而不是以独立的板块形式呈现。新闻时政脱口秀往往是线性构造的,这种构造可以充分顾及问题的方方面面,便于人们对新闻事件形成充分的了解。但如果题材本身的新闻价值有限,这种构造可能会使得话题陷入繁琐,我们的一些人物访谈脱口节目,就存在这一问题。主持人的问题往往从生平、事业的角度发问,很难跳出平淡无奇的宿命。但如果在线性构造中结合进若干戏剧化的元素,促使嘉宾的情绪处于起伏跌宕的状态,线性构造同样可以吸引人,甚至可能更有悬念。

台湾主持人利菁的脱口秀,在节目张力的营造上就非常可圈可点。利菁2006年推出的《红色风暴》是一档名人访谈节目,名人原本就是谈话节目抛头露面的常客,这类节目司空见惯,但利菁却做出了新意。她向名人们抛出的问题往往很犀利,甚至让嘉宾难以应对。利菁自嘲说,"美国有个奥普拉,台湾有个黑白拉。我今天不是利菁,我是黑白拉,如果我的问题比较厉害的话,那都是制作单位的错"。在以犀利问题让嘉宾犯难的同时,大屏幕上会即时显示出据称是亚洲最先进的情绪检测仪对嘉宾此刻情绪的分析图表,现场的心理学家则会对嘉宾此时的情绪进行解读。如果利菁的问题还能对付的话,谈话中还会随时有份量更重的材料抛出来,譬如播放有关嘉宾受欢迎程度的场外调查VCR,采用的形式相当直观,一百个女生以站队的形式表达他们对包含嘉宾在内的四位被调查者的喜爱,喜爱谁,就站在谁的牌子下。凡人在名利场中滚爬,遇到这类问题,很难做到神闲气定,而情绪上的变化马上会在大屏幕上显示出来,颇具戏剧性。利菁的这类谈话秀,让嘉宾经受声名大考验,很有些真人秀的感觉了。

没有评论:

我的简介

孙永超,广电、广告策划人。复旦大学面壁8年,而后涉足广告及广电策划等领域,从事策划时间长达十余年,策划过的品牌数以十计,兼任上海电台主持达四年之久。并曾在复旦金仕达、上海因特耐、中国汽车电子商务网等企业担任要职。出版过《三毛传》(与陆士清、杨幼立合著)、《最后驿站》等畅销书,其中《三毛传》获中国图书金钥匙奖、并成为台湾高级中学跨校网路读书会的推荐书目。曾发表过电视市场策划研究、台港文化研究等领域研究论文多篇。现任职于上海大学影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