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23日星期五

不一樣的世界____臺北感言


不一樣的世界____臺北感言
孙永超

學者們說,因著網路、交通等諸多領域的興盛,世界日益趨同,成了平的,紐約的流行同時也是臺北的時尚,而上海往往要宿命在同步地感受著這註定要成為的全球性的迷狂。所謂的“環球與此同熱”是也。老實說,在這個所謂的後現代的年代,生存在不同空間的我們,已經越來越相象、越來越雷同,並已經越來越被這個“平平”的世界摧殘的麻木、冷淡,欣喜不再,激越不再。
初到臺北,我的感覺就像來到了上海的另一個城區,同樣的服飾、同樣的語言、同樣的建築,甚至連小吃都漂浮著同樣的味道。然而,這世界果真是我所熟悉的那一個麼?臺北生活已近一月,在相似的表像下,我分離出了越來越多的不同,而臺北也因著這積澱著的不同, 越來越鮮活。
媒體見習在來台兩周後開啟,對於我,這見習其實是從踏上臺北的土地的那一刻就開始的。東森的媒體感受和銘傳的感悟以及在臺北的點點滴滴共同組構了我對於這一個看似相識、其實陌生的、並存在著太多陌生的地方的認知。
認識臺北是從認識銘傳的鄒老師和她的弟子們開始的。柔柔的言語充滿親和,而辦事的謹嚴、專業與盡責,更是讓人感配。參與的項目是交互性的,我知道,有一天我會在上海的星空下與銘傳的朋友們相見,我不知道我及我的同事、學生是否也會讓他們滿意。
在銘傳,“禮義廉恥”有如校訓般醒目,整個臺北也處處星散著禮節的影子。在臺北,接觸了很多的微笑和很少的垃圾,甚至連保全人員,這類原本被打上冰冷印記的人物,也會常常對人禮貌相待。傳說中,古中國是深刻著禮儀之邦的烙印的。來自上海的我,還真有些分不清,究竟是上海還是臺北更承襲著這禮儀的真傳。
原本以為臺灣的等級會很森嚴。在東森新聞台政經中心見習,有機會接觸很多的大機構、大人物。多數情況,大牌號的機構其實還是非常平實的。而頭銜儼然的人物,也常掛著常人的微笑。我們強調人民的利益,不免疑問,究竟是平和還是威勢與人民的距離更進?
在上海,平常的生活是很容易對付的。5角錢一個的包子,一塊錢的礦泉水讓人覺得好像沒有花錢。而臺北是不大見得到包子,就算有也要25塊台幣以上,吃上100元的包子,就不會不覺得錢的意義了。然而也有便宜的時候,在上海,哈根達斯、蘭蔻們似乎都是小資們玩格調的玩意兒,超高的價錢讓人心生距離之感。然而,在臺北,哈根達斯們擁擁擠擠地在貨架上,而那上面標著的價碼也絲毫顯不出高貴來。生活有時其實就是一種感覺。
政客們說,要求大同。大同固然需要,因為這可能成為溝通的前提,但其實差異也可能是非常可愛的。差異與不同可以成為一面鏡子,從中映照自己的不足,也是可資品鑒的資源,從中可以發現不一般的感受。
在臺北實習的第一天,我們遭遇了“大陸富豪團”的臺灣風暴,他們風風火火,也風風光光,并且其中的達人還開了臺灣之所謂部落格而大陸之所謂博客,來晾曬他們臺北其中并不豐滿甚而有幾分貧瘠的所謂見聞,而且看網絡的情形,點擊率以及由此帶來的對于眼球的吸引還是超高的。雖然有臺灣記者向我質疑這些富豪們之富裕程度,實實在在就我所之,就財富層面而言,他們的確是擔得起富豪團知名的。但就對于臺灣觀感,我們的著一個“大陸學生團”其實是更為富有的。甚至,我們中間就不乏有人也開設了部落格,不僅聲情并茂,而且內容也更為充實些,譬如武漢大學美麗的女博士羅亦紅,她的博客伴隨著她的臺灣行程,在她滋養著臺灣之情形的同時,這感覺也被她即時發送到給了關注她形成的同學與朋友。
臺北之行臨近尾聲之時,銘傳傳播學院楊志弘院長、鄒老師、楊秘書、昭玲老師等陪同大家進行了四天的環島游。大家的視野拓展到了更為廣闊的天地,進一步感受臺灣寶島的山川之美,并將之記錄于照片與記憶深處。
環島之行讓人陶醉,但是,對于我而言,我更為陶醉的還是臺灣的人文之美。這一切,體現于我們在彼此見習機構的了解,也包括與臺北朋友一同在臺北大街小巷的穿梭。甚而還曾與楊志弘院長一同,為體現臺北豐富的生活形態,四十小時不休息。
在我書寫這段文字的時候,時間當好停留在2008六月的初始。5月,在臺灣生活的完完全全的一整月,就這樣成為了歷史。5月的最后一天,大家進行論文發布,檢驗我們臺灣的見聞,也是籌劃著對于臺北的告別。生命中獨特的一個月就這樣過去了,數千張的照片、數十本書籍及其他購置的物件悄無聲息地訴說著過往的種種,從出來的好奇到其后的困頓與感悟,突然有些感傷。
2 008年5月,對于我們而言,實在是可圈可點的。對于我們這個民族,我們這個共和國,似乎更是一個難以忘卻的月份。這個月,我們悲傷,為著地震中逝去的靈魂,全國哀悼日的當日,在銘傳的操場,我們一群大陸學子面對北方,默默地和海峽的另一面一同悲傷。然而,也就是這同一個月,困讓我們民族許久的死結開始松動。地震過后不久,臺灣民眾便開始了充滿情誼的捐款,而且金額頗大,這中間包括企業家、也包括普通百姓,甚而連原本的敵對的成員也愿意傾囊相助。大陸感受到了臺灣的人善意。經過了長時間彼此的隔膜,這一回,兩岸似乎都感受到了堅冰的融化。就是在這樣一個意想不到的情景下,中華民族的旗號讓兩岸的手緊緊相握。在感受民族之殤的同時,兩岸也在營造著民族之幸。
在這樣的時空下,處在臺北的星空下,原本超脫的我竟然也政治化起來,甚而有些深沉。幾天前,我擬定了一個題目,叫做一個民族前提的差異化。政治學不是我的所學,然而還是止不住要探討,或許這就是所謂的走火入魔。幾天前,當我代表大陸高校見習團同學發言時,我將自己思索的點點滴滴就教于銘傳的師長與我的同學們:
我們的民族曾經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民族,一直偉大到1840年。在這個年份之前,我們都堪稱是世界的中心。然而,這之后的歲月,中華帝國不僅為四夷所侵擾,并且憂患深重,成了人人得以欺之的待宰羔羊。連數千年來向來俯首貼耳的大和民族也敢于向他原本的生存標本挑戰,逼迫我們的前輩們悲哀地割棄我們富饒美麗的疆土。而這實際上也就是造成兩岸諸多困擾的遠因。
自上世紀初開始,國父孫中山先生開啟了中華民族偉大而艱辛的復興之路。經過百年的破折,到本世紀,這一復興進展卓著。這一點,通過兩岸經濟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可以充分證明。目前,大陸的經濟總量居世界第四位,臺灣居第二十位,香港居第三十四位,兩岸三地經濟總量的綜合超過德國。如果再考慮全球散居各地的5000萬華僑對于世界經濟的貢獻,中華民族對于全球經濟的貢獻度應該已經超過日本,緊追美國。
在經過百年屈辱、百年苦痛、百年貧困、百年探尋與爭斗之后,中華民族在不經意間迎來了屬于我們民族的盛世,這盛世是兩岸三地大中華經濟文化圈共同創造的,屬于兩岸三地所有炎黃子孫,并應該被兩岸三地所共同珍視。
大陸的精彩,很多臺灣朋友已經有所感受。毋庸贅言。在這里,我想談的是作為大陸人,我們對于臺灣的印象,談一談關于臺灣的精彩。
臺灣精彩在哪里?在物質層面,臺灣很精彩。臺灣擁有101大廈,世界最高的人造建筑,臺灣也很富足,人稱亞洲經濟小龍。然而,這似乎還不足以作為臺灣獨有的特質。就大中華經濟圈而言,經濟上的崛起,是我們這個民族在大陸向世界打開大門以來,令世界矚目的標志性事件。這一點在大陸的江南、華南尤為明顯。在極短的時間內,窮困的大陸迅猛騰飛,令人瞠目。就建筑而言,上海的金茂大廈也很很高,而更高的建筑正待誕生。至于富足,大陸的江南更是不輸人后,而廣東省的經濟總量已堪比臺灣。
曾幾何時,臺灣經濟上奇跡,令大陸稱羨,也成為中華民族在屈辱中維持信心與尊嚴的重要支撐。時至今日,當整個民族的經濟都在沸騰,臺灣的經濟可能已不如從前令人矚目(當然依舊強大),但是,在文化與精神層面,臺灣處處閃耀著精彩。古人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臺灣社會在物質財富充裕之后,早已著力于對于文化與心靈世界的打造,而這對于總體依舊著力于財富積累的中華民族而言,彌足珍貴,就某種意義而言,臺灣的文化更精彩,更值得珍視。
我想就幾個角度梳理自己對于臺灣文化精彩的感受:
臺灣的古典之美。
臺灣保存了中華民族相當數量的文化精粹。最顯著的例子,當大陸的故宮炫耀著它建筑上的華麗,這里的故宮則以其館藏令人瞠目的國寶顯示著我們祖先的智慧與富足.在臺灣,很多早己被很多人淡忘乃至拋棄深究的古訓醒目地存留于其城市的角角落落,譬如諸多的嵌入古老訓示的路名乃至機構的匾額,諸如忠孝新生路或者禮儀廉恥的訓示。在臺北,紅塵中相伴著恬靜的廟宇,而僧人們也悄然于城市的繁忙之中,向世人提示著我們靈魂的饑渴。
臺灣的文學之美。
文學是人學。中華民族,作為禮儀之邦,文學曾經長久從成為顯學。衣食無憂的漫長世紀中,我們的先祖們打造了一代代典雅、華麗、燦爛的文學經典。然而,當百年的貧困降臨之時,生存成了我們民族的第一要務。相當長的時間內,我們似乎忘記了文學的存在。在大陸城市的滾滾紅塵中,文學的空間被擠占。而在臺北,我卻驚喜地發現,城市的很多角落里,散落著優雅華美的詩句。在城市眾多的書店中,書店成為坐標,而文學成為其中多數最為耀眼的部分。臺北可能是華人地區最具文學色彩的城市。臺灣規模儼然的誠品達到50余家,還有零零總總規模不一的其他書店,臺灣人擁有印刷讀物的數量,可能也是華人之首。
臺灣的“博愛”之美。
“博愛”是臺北的一條路的名字,位于繁華的城市中心,很醒目,也是人們出入臺北車站的重要路徑之一。“博愛”更是臺灣人的心靈之路,很多的臺灣人自覺走在“博愛”之路上,傳達他們對于他人的關愛。5~12大地震,臺北的媒體感同身受,眾多新聞頻道24小時密集關注。臺灣人為大陸災區祈禱,并在第一時間呈上他們的關愛之心。短短的時間,臺灣的捐款達到60億臺幣。在城市的諸多角落,救災成為普遍性的主題。臺灣對于災區的關注,甚至可以說是不分藍綠,不分政黨。這樣一種大愛,在兩岸紛紛擾擾的情感糾葛的背景下,尤其令人感動。
臺灣的細節之美
臺北的捷運系統有專門的“博愛”座,這種功能的位子,其實大陸也是有的,只是那里的稱謂叫做“老弱病殘孕專座”。臺北有一類人被稱作街友,其實也就是我們所謂的衣食無著,依靠嗟來之食而存活的乞討者。對于乞討者的救濟之所,臺北叫做街友會所,大陸叫做收容所。關心社會弱勢群體,兩岸都在著力進行。不同的是,臺灣的關注更顯人文情懷。而大陸則似乎太過赤裸,雖則在物質上也在援助,但卻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對方心靈的感受。
臺灣文化的精彩之處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兩個月的時間,我之所謂發現,可能也只是其中很小的部分。但已足以令人敬佩,也為我們民族感到欣慰。
我來自大陸最大的城市上海。我想就兩座城市再發表些感言。
作為兩岸最具代表性的城市,臺北、上海在經濟、歷史等諸多領域存在著顯著的相似性,兩地均擔當著經濟中樞的職責,均承受過多重文化的激烈碰撞,并積淀下外來異域文化的濃烈印痕。相似的經濟地位、歷史背景使得兩座城市彼此更能夠認同。臺北城市的角角落落星散著上海的影子,50万的臺灣人生活在上海的星空下。而上海的流行文化也顯見臺北的印痕,諸多的商業地標更是臺北人的杰作。
來過上海的臺北人或者去過臺北的上海人多數都認為這兩座城市很相像,同樣的繁華、同樣的時尚,甚至空氣的味道都是如此的接近。然而,兩岸畢竟彼此在不同的意識形態話語體系下隔絕了太久,兩座城市之間的互動也僅僅是剛剛啟動,而且還基本上止于經濟的層面。我們還有太多的領域需要相互溝通與交流,譬如傳播領域、譬如教育領域。臺北、上海在經濟上的合作,早已迸發出巨大能量。兩地在資訊等領域里資源互補、深度合作,同樣會存在巨大的發展空間。520后的臺灣在變,在大難面前坦然應對的大陸也在變,對資訊等業者而言,是否意味著合作的機會即將轟然洞開?
由于歷史的原因,兩岸隔絕了太久的時間。并因為太久的隔絕而產生了太多的誤解,乃至積郁一定的敵對。然而,我們實實在在是同一個民族,同樣一個善良而偉大的民族。臺灣和大陸大不同,然而,我們在剛剛開啟的新紀元,都在向全球演繹著精彩,大陸很精彩,臺灣也很精彩,上海很精彩,臺北也很精彩。新的世紀是華人的世紀,新的世紀,中華必將重新成為世界的中心。兩岸能夠彼此多多溝通,多多欣賞對方的精彩,并讓華人的世界更精彩,不要對立,更不要戰爭,這才是華人的幸事,也才是世界的幸事。 對抗產生于彼此的誤解,而交流則是冰釋積怨的捷徑。感謝促成此次大陸研究生臺灣之行的臺灣朋友,感謝銘傳大學傳播學院為此付出的心力。我們已經是、并將永遠是銘傳的朋友,臺灣的朋友。隨著交流的擴大,我們堅信,成為朋友,彼此友善,也將成為海峽兩岸越來越多人共同的信念。
附注:2008年赴台交流2月,依接待方要求,撰写了一份感言,有应付的成分,也有几分真感受。

没有评论:

我的简介

孙永超,广电、广告策划人。复旦大学面壁8年,而后涉足广告及广电策划等领域,从事策划时间长达十余年,策划过的品牌数以十计,兼任上海电台主持达四年之久。并曾在复旦金仕达、上海因特耐、中国汽车电子商务网等企业担任要职。出版过《三毛传》(与陆士清、杨幼立合著)、《最后驿站》等畅销书,其中《三毛传》获中国图书金钥匙奖、并成为台湾高级中学跨校网路读书会的推荐书目。曾发表过电视市场策划研究、台港文化研究等领域研究论文多篇。现任职于上海大学影视学院。